□ 徐瓊 成都商報評論員
  核心
  提示
  人的個性與專業興趣絕對值得尊重,但獲得完整的、不偏不漏的教育歷程,對於個體具有重要意義,這是公民權利,也是國家責任。取消文理分科,不是給學生增負,而是給教育加分。沒有誰在16歲時就能完全瞭解自身、明確學科方向。學文還是學理,不應是高中生的必答題。
  多年來的文理分科利弊之爭終於見了分曉。4日上午,《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》正式發佈,這輪“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”,重磅內容頗多;從媒體輿論關註焦點來看,“高中不分文理科”顯然熱得冒煙。
  對於中國學生,文理分科如同精神胎記般存在。學文還是學理,是高中生的人生必選題,更是家長“權威”的重要體現。從此同學陌路,名分兩種,文科生與理科生,浩蕩大軍兵分兩路,向高考發起最後衝刺———過去30多年,這樣的劇情重覆上演。而不管是過來人還是旁觀者,都對這樣的劇情不滿意。關於文理分科的利弊一直爭議激烈,反對方的理由是文理分科背離教育理念,理科生與文科生容易畫地為牢,一方棄絕歷史地理文學,一方不諳物理化學生物,後果是理科生缺乏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,文科生缺乏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。
  文理分科導致廣泛的知識斷裂是事實,這也是輿論場中“文科生”與“理科生”長期“互黑”的根源。多年來的一句流行語“學好數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暗示我們,支配人們作出文理分科選擇的不是出於興趣,更多是出於功利。學文幾乎成了學不好理科的無奈選擇,物理化學成績占優的學生若是膽敢選擇文科,斷然會遭遇班主任老師和家長的多般勸阻與無情制止,這樣的血淚故事不勝枚舉。
  一個人缺乏科學知識、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,固然可悲,但缺乏人文精神、不能理解並尊重人的價值和文化的價值,恐怕更成問題。理科生的優越感從高中時代就源遠流長,喜歡斥責各種科盲,“文科傻妞”。但事實是,人文教育與修養的缺失,使大批高學歷理工科學子最終成為單一的技術知識分子,其實是被工具化了。
  頗有意味的是,“文理不分科”支持者多數來自學者、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,但反對者陣營卻多是他們要“拯救”的人———學生和學生家長。理由是,分科是減負,不分是增負,分科可以減輕學習負擔、壓力,讓學生可以全力應對高考。從他們的角度看,高考是第一要務,其他無需顧及。
  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可貴之處,就是抓住高考指揮棒,作為教育糾偏的抓手,促成學生的均衡教育和全面發展。按照改革方案,將來,考生總成績由兩部分組成,除了統一高考的語文、數學、外語3個科目成績,考生在報考時,從“學完即考”的思想政治、歷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六科中自主選擇3個科目的成績,計入高考總分。這意味著,考生只需根據目標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長,輕鬆作出選擇。
  人的個性與專業興趣絕對值得尊重,但獲得完整的、不偏不漏的教育歷程,對於個體具有重要意義,這是公民權利,也是國家責任。取消文理分科,不是給學生增負,而是給教育加分。沒有誰在16歲時就能完全瞭解自身、明確學科方向。學文還是學理,不應是高中生的必答題。  (原標題:取消文理分科不是增負而是加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b80vbqa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